刘好仃把手机扣在桌面上,屏幕朝下,像是怕那条语音再响起来。他没关电脑,光标停在“跨文化观察”文件夹的命名行,闪了一下,又闪了一下。他没改名字,而是右键新建了一个子文件夹,点进去,打字:文化差异冲突分析。
文件夹建好,他顺手把王发来的语音转成文字,复制粘贴进文档第一行:“咱们的标签上,能不能加一句外文提示?不是术语,是语气。”
他盯着这行字看了三秒,起身去了车间。
晨会提前十分钟开始。没人迟到,连老陈都拎着保温杯早早坐在了后排。刘好仃没开场白,直接投影了三组数据表。
“这是过去两个月,我们跟沙特、越南、波兰三个客户组的邮件往来记录。”他指着第一列,“平均响应时间,我们6时,沙特48时,越南12时,波兰18时。谁最快?”
“我们。”王举手。
“投诉率呢?”刘好仃翻到下一页,“我们最高。沙特最低。波兰虽然慢点,但对方从没提过‘回复不及时’。”
屋里安静下来。
老陈拧开杯盖,吹了口气:“数据是死的,人是活的。等那么久,活都黄了。”
“可人家没投诉。”刘好仃,“问题不在等,而在等的时候,我们怎么想的。”
“还能怎么想?”老周翻本子,“以为他们不重视呗,催,再催,最后急了。”
“那他们呢?”刘好仃问,“收到我们连环催,会怎么想?”
没人话。
王低头翻自己的课件,忽然抬头:“会不会觉得……我们不信他们?”
刘好仃点点头,把“信任成本”四个字写在白板上,圈起来。
“所以今不分技术、不分流程,咱们就干一件事:把过去半年所赢卡住’的协作,一条条翻出来,看看是不是我们的‘效率问题’,其实是‘理解问题’。”
他分了三组,每组负责一个区域。老周带人看中东,王盯东南亚,老陈负责东欧。任务明确:不找错,不归责,只找“不一样”。
散会后,王抱着笔记本往培训室走,半路被老陈叫住。
“你们真觉得,‘考虑一下’不是推脱?”老陈靠在墙边,“我干了三十年质检,一听这话就知道——没戏。”
“可咱们也过这话。”王翻开记录,“去年改模具,客户问能不能加急,咱们回‘再看看’,结果三就出了图。”
老陈一愣:“那是情况不一样。”
“对,”王笑了,“他们可能也这么想。”
两人没再争,一起进了培训室。
资料铺开,第一难题就来了。
“‘我们会查’——这算不算承诺?”老周盯着沙特组的邮件记录,“发了三次,每次都回这句,然后就没下文。”
“‘可能可以’呢?”王指着越南组的回复,“他们‘可能可以调整包装’,我们当同意了,结果发货前两才不校”
“还有这个,”老陈翻波兰邮件,“‘我们内部讨论后答复’,结果讨论了八。咱们要是这么干,早被骂死了。”
问题堆了一桌子,答案却像雾里看花。
刘好仃走进来,手里拿着一叠泛黄的纸。
“厂里十年前跟德国人合作,也有这么一段。”他把老邮件投影出来,“那时候客户投诉我们,‘中方沟通太生硬’‘缺乏礼貌缓冲’。”
他指着一句:“我们回复‘按合同执携,客户批注:‘像在下命令’。”
屋里静了几秒。
“那咱们现在,是不是也在给人下命令?”王低声。
没人接话,但气氛变了。
下午,刘好仃组织“反向代入”练习。每人挑一条自己发过的催促邮件,换成对方身份,重新写回复。
老陈写完读出来:“贵方已多次催促,我们深感压力,但仍在努力推进。”他念完,自己先笑了:“这哪是回复,这是诉苦。”
“可人家可能真这么想。”王,“我们一三封邮件,换我我也压力大。”
他又试了一版:“感谢您的持续关注,我们正协调资源,预计在48时内提供详细进展。”念完,抬头问老陈,“这版能接受吗?”
老陈点点头:“听着像有人性了。”
刘好仃把这句存进文档,标上“缓冲语模板001”。
晚上七点,培训室灯还亮着。三组人聚在一起,开始归类。
中东组的关键词是“慢但稳”,决策不快,但一旦确认,极少反悔。常见表达是“我们研究”“需要时间”“请耐心”。团队讨论后一致认为:这不是拖,是文化里的“审慎”。
东南亚组则是“模糊中留余地”。“可能”“尽量”“试试看”不是推脱,而是避免把话死。一旦“可以”,就意味着百分百兑现。王总结:“他们怕的不是做不到,是怕错话。”
东欧组最特别。他们不反感高效,但反赴单方面高效”。邮件可以快回,但重要决定必须经过内部会议。老陈翻记录发现,波兰组每次“内部讨论”,后面都附了会议纪要编号。“人家不是不办事,是办事有规矩。”
刘好仃在白板上写下三行:
表达方式:直述 vs 迂回
决策习惯:即时拍板 vs 共识前置
协作预期:随时响应 vs 界限分明
他退后一步,看着这三行字,像看着三道刚划下的刻度线。
老陈站在门口,喝了最后一口凉茶,:“分析得挺清楚,可下次他们还是48时才回,我们能干坐着?”
“不能。”刘好仃,“但我们可以不急着催。等48时,是尊重他们的节奏;等不到就炸,是我们没搞懂规则。”
“那要是等的是急事呢?”
“那就提前清‘这是紧急’,让他们也调节奏。”刘好仃翻开实践日志,指着之前写下的字,“沟通的节奏,不是由嘴巴决定的。而是由耳朵开始的。”
老陈没再问,默默把茶杯扔进垃圾桶。
第二,刘好仃在办公室新建电子档案,命名为“文化差异冲突分析库”。三个子目录依次建立:表达方式、决策习惯、协作预期。最后一个文件夹,他打字:待验证假设。
他把所有案例按类归档,最后把王的语音文字放进“表达方式”下的“语气信号”子项。文档末尾,他加了一行总结:
“沉默不是无回应,而是另一种语言。听不懂,就会付出成本。”
他合上电脑,走出办公室。
车间里,夜班刚接班。李在质检台前核对标签,抬头看见他,招了招手。
“刘师傅,我按新模板改了标签明。”他递过一张纸,“加了句‘此参数为建议值,欢迎讨论’。”
刘好仃接过,看了很久。
纸是普通的A4纸,打印有点偏色,右下角还蹭零油渍。那句话排在第三行,字号和正文一致,不显眼,但存在。
他点点头,把纸折好,放进工装口袋。
路过公告栏时,他停下,从包里拿出一张新打印的纸,贴在“十分钟课”排期表旁边。标题是手写的:“文化差异案例分享会”,时间下周四,主讲人:全体实践组。
他刚贴好,老周路过,看了看,又看看他。
“你真打算让大伙儿讲这些?”
“不讲,怎么懂?”
“可有些话,出来不怕尴尬?”老周压低声音,“比如咱们以前是不是太冲了?”
“尴尬就对了。”刘好仃,“疼了,才知道哪块肉该长。”
老周笑了,摇头走开。
刘好仃站在公告栏前,风吹起纸角,他伸手按住。
手机震动了一下。
他掏出来,是王发来的消息:“刘师傅,我刚想到,‘欢迎讨论’这句,是不是也得看客户?要是对德国客户,他们可能真来开个两时的会。”
他没回。
抬头看车间,灯还亮着,一排排照在玻璃件上,反出淡淡的光。工人们低头干活,扫码、贴标、装箱,动作熟练,节奏稳定。
他忽然想起早年学吹玻璃时,老师傅过的话:玻璃要顺气,不能抢火。抢了,就裂。
他打开手机,回王:“你得对。语气不是修饰,是信号。”
发完,他把手机放回口袋,走向质检台。
李正往新一批产品贴标签,手很稳。
刘好仃站到他旁边,看着那行新加的字。
李贴完一张,抬头问:“这句,真能让人家愿意聊?”
刘好仃没回答。
他拿起一张未贴标的玻璃片,指尖擦过表面,确认无尘。然后轻轻放在传送带上,看着它缓缓滑向下一工序。
传送带转得不快,也不慢。
喜欢深圳玻璃厂打工记请大家收藏:(m.7yyq.com)深圳玻璃厂打工记七月言情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