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有人惊讶地问。
\"是的,就这么,\"李明远用手比划了一下,大约指巴掌大,\"但在这个的硅片上,我们可以集成上百个,甚至上千个电子元件!\"
会议室里发出一阵倒吸冷气的声音。
\"这不可能吧?\"老刘摇着头,\"那得多啊...\"
李明远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继续在黑板上画图。
这次,他画了一块圆形的硅片,然后在上面标注了一个个方块。
\"这是一片硅晶圆,直径约4寸,\"他解释道,
\"通过光刻技术,我们可以在上面同时制作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完全相同的芯片。每个芯片里,又包含了大量的晶体管、电阻、电容等元件。\"
\"晶体管?\"有人插嘴,\"不是电子管吗?\"
\"晶体管是电子管的替代品,体积得多,能耗低得多,寿命长得多,\"李明远解释道,
\"使用特殊的掺杂工艺,我们可以在硅片上直接制造晶体管,而不需要像电子管那样独立封装。\"
他接着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晶体管的结构图,解释了p型、N型半导体的概念,以及晶体管的基本工作原理。
\"简单来,晶体管可以实现放大信号和开关控制两种功能,完全可以替代电子管,而且性能更优。\"
李明远看到不少人已经开始抓耳挠腮,知道这些概念对当时的人来太过超前。他决定换一种更直观的方式。
\"我来举个例子,\"他放下粉笔,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火柴盒,
\"假设这个火柴盒是我们现在的一台收音机内部的电路板,上面有电子管、电阻、电容等元件。\"
然后他从另一个口袋里掏出一枚的硬币。
\"而这枚硬币的大,就相当于未来的集成电路芯片。这么的一片,却能完成相同甚至更复杂的功能。\"
会议室里一片哗然。
\"李工,你是,\"机械车间的老马瞪大了眼睛,\"一枚硬币大的东西,能代替整个火柴盒的电子元件?\"
\"不仅如此,\"李明远露出自信的微笑,\"它的性能还会更好,能耗更低,可靠性更高。\"
工厂技术骨干们开始七嘴八舌地提问。
\"李工,这样的电路真能用吗?热稳定性能保证吗?\"热工组的张工程师问道。
\"完全可以,\"李明远回答,\"硅是一种非常稳定的材料,耐高温、耐腐蚀。通过合理的散热设计,集成电路的热稳定性甚至比传统电子管更好。\"
\"这么细的线路,不怕一次短路全报废?\"电气工程师老王皱着眉头问。
\"有这个风险,\"李明远实话实,
\"但我们可以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测试程序来降低风险。而且,由于集成电路是批量生产的,即使有部分报废,总体成本还是会大幅降低。\"
\"电路这么密,怎么检测、焊接?肉眼都看不到那么细的线路吧?\"装配车间的主任提出了实际问题。
李明远点点头,\"确实,这需要全新的检测和封装技术。我们会用显微镜和专用设备进行检测,封装则采用特殊的引线键合技术,将芯片内部的电路与外部连接起来。\"
问题一个接一个,李明远几乎是以一敌百,但他并不慌张。
事实上,他享受这个过程。
每一个问题都让他有机会揭示这项革命性技术的又一面,也让在场的人逐渐理解其中的价值。
\"我必须承认,\"李明远最后总结道,
\"这项技术的难度确实很大。我们需要攻克光学系统、材料纯化、精密机械控制等多个领域的技术难题。但是,只要我们成功了,就能让龙国的电子水平一举跨越三十年!\"
他停顿片刻,环视全场,\"想象一下,当敌国还在用笨重的电子管设备时,我们的坦克、飞机、导弹上已经装备了巧精密的集成电路控制系统。他们的武器将如何与我们抗衡?\"
会议室里的气氛渐渐变了。
最初的怀疑和不解,正在被一种期待和兴奋所取代。
\"如果真能做到...\"老刘喃喃自语,眼神中闪烁着光芒,\"那可真是了不得啊...\"
\"这简直是...魔法一样的技术,\"年轻的技术员张难以置信地,\"我们真的能掌握吗?\"
李明远郑重点头,\"能,而且必须能。敌人已经开始在这个方向上探索,我们必须抢在他们前面。\"
厂长老孙沉思许久,终于开口,
\"李工,实话,这个计划听起来太...超前了。按常理,我应该认为这不可校但是...\"他犹豫了一下,
\"你以前的那些'疯狂'想法,比如钢铁雨伞、猎歼系统,都被证明是对的。所以...\"
他站起身,环视全场,\"我决定全力支持光刻机计划!在座的各位,有谁愿意加入这个项目组?\"
会议室里先是一片寂静,然后,一只手举了起来,接着是第二只、第三只...很快,几乎所有人都举起了手。
李明远感到一阵热血上涌。
在这个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年代,能够获得这么多饶信任和支持,已经是莫大的成功。
\"谢谢大家的信任,\"李明远声音有些哽咽,\"我向大家保证,三个月后,我们一定会让敌人大吃一惊!\"
会议结束后,李明远独自留在会议室,望着黑板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图纸和公式,陷入了沉思。
\"希望三个月时间够用...\"他低声自语,\"敌人可不会给我们太多机会。\"
……
料峭的寒风仍不时刮过工厂的屋顶,但车间里的温度却高得惊人。
\"把那个石英透镜再调整零点三度!\"李明远站在一台怪模怪样的设备前,额头上的汗水不断滑落。
他身上的白大褂已经被汗水浸湿,眼睛因为连续十几个时的精密调试而变得通红。
自从\"光刻机计划\"启动以来,整个工厂就进入了一种近乎疯狂的状态。
三班倒成了常态,技术人员轮番在生产线上工作,而李明远几乎不眠不休,亲自监督每一个关键环节。
\"李工,您已经连续工作32时了,要不先休息一下?\"老刘递过一杯热茶,担忧地看着这位年轻的总工程师。
\"不行,光学系统是整个光刻机的核心,必须达到设计精度。\"李明远接过茶杯,一饮而尽,
\"再坚持一下,今必须完成光路校准。\"
喜欢四合院:抗鹰前夕,留学回国请大家收藏:(m.7yyq.com)四合院:抗鹰前夕,留学回国七月言情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