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

青灯轻剑斩黄泉

首页 >> 译电者 >> 译电者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 光幕盘点:万界一起来追番 穿成真千金后,副本邪神他跟来了 阿宝重生之宿命情缘 超神:暗影大帝降临 万族图鉴:你管这叫F级天赋? 秀色田园:农家童养媳 让美食成为宠兽是否搞错了什么 我能提取熟练度 全球进入数据化 女配翻身之路
译电者 青灯轻剑斩黄泉 - 译电者全文阅读 - 译电者txt下载 - 译电者最新章节 - 好看的游戏小说

第923章 频率跟踪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卷首语

1971 年 11 月 18 日 8 时 07 分,纽约联合国代表团驻地的临时保密室内,晨光透过屏蔽膜窗户,在电磁监测仪的波形屏上投下晃动的光斑。郑(驻美联络处人员)趴在仪器前,手指死死按住 “波形冻结” 键,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 屏幕上原本规律的 170 兆赫跳频波形,此刻被一道深色干扰带紧紧 “咬住”,我方信号跳变到哪个频率,干扰就同步跟进,强度显示 “27dbm”,红色预警灯长亮不熄;李(密码员)坐在加密终端前,刚录入完 “11 月 19 日代表团分组讨论安排” 的 380 字符指令,手指悬在 “发送” 键上,指尖因紧张而发凉;搭档周(驻地密码员)蹲在密码箱旁,手里攥着《抗干扰参数手册》(编号外 - 美 - 抗 - 参 - ),手册上 “跳频间隔调整” 的章节被反复折叠,边角已磨出毛边;老周(驻地主任)则握着加密电话,听筒里传来国内技术团队(陈恒值守)的电流声,他的声音因急切而沙哑:“陈恒,170 兆赫出问题了!干扰跟着我们跳,不是之前的固定杂波,快分析!”

“11 月 10 日换密钥后这 8 ,通信一直顺,今突然变了 —— 干扰会跟踪,我们跳哪它跟哪,27dbm 的强度,发出去国内肯定收不全!” 郑的声音带着急促,他调出 10 分钟前的波形记录,“你看,之前杂波是固定的,现在跟着跳频点走,美方肯定升级设备了!” 李抬头看了眼监测仪,指令还停在终端屏幕上,没敢发送:“要是现在发,分组安排传不回去,明讨论就乱了。” 老周终于接通陈恒的电话,语速快得几乎没停顿:“干扰跟踪跳频,强度 27dbm,170 兆赫,你那边能不能快点分析?” 保密室内,监测仪的刺耳蜂鸣声、电话的电流声与钟表 “滴答” 声交织,一场围绕 “美方频率跟踪干扰反制” 的技术较量,在骤然紧绷的氛围中开始了。

一、干扰前的通信稳定与特征积累(1971 年 11 月 10 日 - 17 日)

1971 年 11 月 10 日密钥更换后,至 17 日的 8 里,驻地团队按 “170 兆赫跳频、3.17 秒间隔、27dbm 功率” 的参数执行日常通信 —— 核心是 “积累稳定跳频特征、监测美方动态、预判可能的技术升级”,这不仅保障了代表团内部指令的顺畅传输,更为后续识别 “频率跟踪干扰” 提供了 “基准参照”,同时也为反制调整储备了基础数据。这段稳定期,团队经历 “参数固化→特征记录→风险预疟,每一步都透着 “防患未然” 的谨慎,李的心理从 “密钥更换后的踏实” 转为 “美方升级的隐忧”,为 11 月 18 日快速识别干扰变化奠定基础。

日常通信参数的 “固化执斜。8 里,团队每日按 “8 时 20 分接指令→8 时 40 分加密→9 时 00 分发送→9 时 37 分收反馈” 的流程执行,参数无一次调整:1跳频参数:170 兆赫频段、3.17 秒跳变间隔(每 3.17 秒切换一个频率点,共 19 个跳频点循环)、27dbm 发送功率,每日传输指令 190-722 字符(如 12 日传输 “会议材料清单” 380 字符,15 日传输 “人员行程调整” 190 字符);2密钥使用:新密码 “” 每日激活一次,无输入错误,模块密钥版本稳定为 V2.0,无异常报错;3监测数据:郑每日记录 170 兆赫频段干扰值,稳定在 - 151 至 - 153dbm,无固定杂波(10 月 28 日出现的 19dbm 杂波未再出现),跳频波形平滑,无异常跟踪信号。“现在参数熟得很,3.17 秒间隔,19 个跳频点,闭着眼都能设置,就是总觉得美方不会一直没动作。” 李在 17 日通信后记录,周补充:“陈恒 15 日还提醒过,美方可能会根据前期信号规律升级设备,让我们多盯着监测仪,没想到真中了。”

跳频特征的 “详细积累”。团队重点记录 170 兆赫跳频的 “稳定特征”,为识别干扰变化做准备:1跳频序列:明确 19 个跳频点的频率值(从 170.01 兆赫至 170.19 兆赫,间隔 0.01 兆赫),序列固定为 “1→5→9→13→17→2→6→10→14→18→3→7→11→15→19→4→8→12→16”,每日按此循环;2波形规律:正常跳频波形呈 “锯齿状”,每个频率点停留 3.17 秒,信号强度稳定在 - 71dbm(传输时),无异常波动;3干扰基线:日常环境杂波强度≤-147dbm,且不跟随跳频点移动,仅在个别频率点短暂出现,不影响整体传输。“这些特征都记在表格里了,比如跳频序列,每都一样,要是干扰跟着这个序列走,一眼就能看出来。” 郑展示《跳频特征记录表》,老周补充:“17 日晚上,我还让郑多录了几组波形,没想到今就用上了,能对比出干扰的变化。”

美方技术升级的 “风险预疟。基于 10 月 28 日的被动监测与国内情报,团队提前做预判:1预判依据:陈恒 11 月 15 日通过加密信道发送《美方干扰设备动态分析》,指出 “美方 AN\/ALR-70 跳频跟踪接收机已部署纽约区域,可通过分析前期跳频规律,实现 0.7 秒内频率跟踪,需警惕主动干扰”;2应对准备:老周组织团队学习《抗干扰参数调整预案》,明确 “若遇跟踪干扰,可缩短跳频间隔至 2.71 秒(美方设备跟踪反应极限)、增加伪跳频点(干扰跟踪判断)”,并预演参数调整流程(16 日预演缩短间隔至 3.0 秒,耗时 19 分钟完成);3工具准备:郑校准便携式频谱分析仪(新增设备,可捕捉更细微的频率跟踪特征),李检查密码箱跳频模块的 “间隔调整功能”,确保支持 2.71 秒间隔。“预判不是瞎猜,陈恒给的 AN\/ALR-70 参数很详细,跟踪反应 0.7 秒,我们提前练调整流程,就是怕真遇到这种情况。” 老周,郑补充:“频谱分析仪是 17 日刚到的,专门用来抓跟踪干扰,没想到第二就用上了。”

二、频率跟踪干扰的捕捉与初步排查(1971 年 11 月 18 日 8 时 07 分 - 8 时 40 分)

8 时 07 分,郑在日常通信前的 “频段预热” 环节(每日 8 时 05 分 - 8 时 10 分,检查跳频信号状态),首次捕捉到 170 兆赫的 “频率跟踪干扰”—— 干扰信号跟随我方 19 个跳频点同步跳变,强度 27dbm,与 10 月 28 日的固定杂波完全不同。团队立即暂停通信准备,启动 “设备自检→内部排查→特征对比” 的初步排查,核心是 “确认干扰类型为外部频率跟踪,排除内部设备故障或误报警,为远程分析提供准确数据”。排查过程中,团队经历 “发现异常→设备自检→外部确认→特征记录”,每一步都透着 “快速定位” 的紧张,郑的心理从 “怀疑设备故障” 转为 “确认美方升级”,李则全程暂停指令发送,避免干扰导致信息泄露。

8 时 07 分 - 8 时 15 分:频率跟踪干扰的首次捕捉与确认。郑按日常流程开展频段预热:1发现异常:8 时 07 分,监测仪屏幕突然显示 170 兆赫频段出现干扰,并非之前的固定杂波,而是随着我方跳频点同步移动(我方跳至 170.05 兆赫,干扰也跟进至 170.05 兆赫),强度从 - 152dbm 骤升至 27dbm,红色预警灯长亮,郑立即按下 “波形冻结” 键,保存 3 组连续跟踪波形;2初步判断:对比 11 月 10 日 - 17 日的正常波形,干扰具有 “同步性(与我方跳频间隔一致,3.17 秒)、跟随性(覆盖全部 19 个跳频点)、稳定性(强度 27dbm 无波动)” 三大特征,郑喊停李:“别发指令!是频率跟踪干扰,美方跟着我们跳,发出去会被干扰,还可能泄露跳频规律!” 李立即松开 “发送” 键,起身凑到监测仪旁:“怎么会跟踪?之前不是固定杂波吗?” 周也放下手册:“是不是监测仪坏了?或者跳频模块泄露了频率信息?”

8 时 16 分 - 8 时 28 分:内部设备故障的全面排查。团队先排除自身设备问题:1监测仪自检:郑按 “自检键”,注入 - 71dbm 的 170 兆赫标准跳频信号,监测仪显示 “误差≤1dbm,设备正常”,排除监测仪故障;2密码箱排查:李检查跳频模块,确认 “跳频序列无泄露(仅内部存储,无外部输出)、模块无异常信号发射(用频谱分析仪检测,仅 170 兆赫跳频信号,无多余频率)”,排除 “模块泄密导致跟踪”;3终端排查:周断开终端与密码箱的连接,单独测试终端,无跟踪信号输出,排除 “终端干扰”;4电源与屏蔽排查:老周检查保密室屏蔽效能(87db,正常)、专用电源(220V 稳定,无波动),确认无 “外部信号通过电源或屏蔽漏洞引入”。“内部设备全查了,监测仪、密码箱、终端、电源、屏蔽,都没问题,不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郑松了口气,李补充:“那就是美方升级了,能跟踪我们的跳频,之前的固定杂波不管用,就换了新方法。”

8 时 29 分 - 8 时 40 分:外部环境确认与干扰特征记录。团队排查外部环境,进一步确认干扰来源,并详细记录特征:1线检查:郑与老周爬上楼顶,检查 170 兆赫接收线,发现线方向无偏移(仍指向北京),馈线无破损,接头无松动,排除 “线故障导致频率泄露”;2环境观察:在线周围 27 米范围内巡视,无新增美方设备或可疑人员,确认 “干扰来自远距离传输,非近距离监测”;3特征记录:郑用频谱分析仪捕捉干扰的详细参数 ——“跟踪延迟 0.5 秒(我方跳变后 0.5 秒干扰跟进)、覆盖频率范围 170.01-170.19 兆赫(与我方完全一致)、调制方式‘脉冲压制’(强度 27dbm,可压制我方 - 71dbm 的传输信号)”,老周将这些参数整理成《干扰特征报告》,准备同步国内。“干扰参数很清晰,跟踪延迟 0.5 秒,刚好在 AN\/ALR-70 的 0.7 秒反应极限内,肯定是美方用了跳频跟踪接收机。” 郑收起频谱分析仪,老周补充:“参数记录全了,发给陈恒,让国内快点分析,我们好调整。”

三、陈恒团队的远程技术分析(1971 年 11 月 18 日 8 时 41 分 - 9 时 30 分)

8 时 41 分,老周通过加密传真将《干扰特征报告》发送国内,陈恒团队立即介入技术分析 —— 核心是 “基于干扰的跟踪延迟、覆盖范围、调制方式,结合美方已知设备参数,判断干扰设备类型为‘AN\/ALR-70 跳频跟踪接收机’,并拆解其工作原理,为反制调整提供技术依据”。远程分析过程中,团队经历 “参数传输→设备判断→原理拆解→反制方向”,每一步都透着 “专业严谨” 的技术支撑,陈恒的心理从 “初步怀疑” 转为 “精准定位”,老周、李等人则从 “焦虑等待” 转为 “明确反制方向”,为后续调整奠定基础。

8 时 41 分 - 9 时 00 分:干扰参数的加密传输与初步判断。团队按 “精准、完整” 原则,向国内传输关键数据:1参数细化:郑通过加密电话补充 “干扰跟踪的 19 个跳频点与我方完全一致,无遗漏;强度 27dbm 稳定,无衰减;跟踪延迟 0.5 秒,无波动”,老周同步将 3 组冻结波形通过加密传真发送(耗时 19 秒,符合跨洋传输速度);2设备匹配:陈恒收到参数后,立即对比《美方干扰设备参数手册》(1971 年版,含 AN\/ALR-70 的技术参数),发现 “跟踪延迟 0.5 秒(AN\/ALR-70 的设计值 0.3-0.7 秒)、覆盖频率范围 170-171 兆赫(该设备的工作频段)、脉冲压制调制(该设备的典型干扰方式)” 与手册完全吻合,初步判断 “美方使用 AN\/ALR-70 跳频跟踪接收机”;3国内反馈:陈恒在电话中告知老周 “初步判断是 AN\/ALR-70,该设备可通过前期收集的跳频规律,生成跟踪算法,实现同步跳变,比之前的固定杂波威胁大”,老周追问:“它怎么知道我们的跳频规律?” 陈恒回复:“应该是 10 月 20 日 - 11 月 17 日收集了我们的跳频序列和间隔,现在用算法跟踪。”

9 时 01 分 - 9 时 18 分:跟踪原理的详细拆解。陈恒结合技术原理,向团队解释干扰机制:1前期收集:AN\/ALR-70 通过 10 月 20 日 - 11 月 17 日的被动监测,记录我方 170 兆赫的 “跳频序列(19 个点的循环顺序)、跳变间隔(3.17 秒)、功率(27dbm)” 三大特征,存储在内部数据库;2实时跟踪:我方启动跳频后,该设备通过线捕捉首个跳频点信号,调用数据库中的跳频序列和间隔,预测下一个跳频点位置,提前 0.5 秒调整自身频率,实现 “同步跟进”;3干扰压制:在跟踪到的频率点上,发射 27dbm 的脉冲信号,压制我方 - 71dbm 的传输信号,导致国内无法接收完整指令;4弱点分析:该设备的跟踪依赖 “固定跳频序列和间隔”,若我方改变间隔或打乱序列,跟踪算法会失效,需要重新收集规律(约需 19 时)。“简单,它是靠‘记住’我们之前的跳频规律来跟踪,只要我们变一变,它就‘记不住’了。” 陈恒的解释很通俗,郑补充:“就是,我们改跳频间隔,或者加假的跳频点,它就跟不上了?” 陈恒回复:“对,这是最直接的反制方法。”

9 时 19 分 - 9 时 30 分:反制方向的明确与参数建议。陈恒结合设备弱点,提出具体反制方案:1核心思路:“缩短跳频间隔 + 增加伪跳频点”—— 缩短间隔至美方设备跟踪反应极限以下(2.71 秒,于 AN\/ALR-70 的 0.7 秒反应延迟 + 3.17 秒原间隔,让设备来不及调整);增加伪跳频点(每 19 个真实跳频点插入 1 个虚假点,干扰设备误跟踪,浪费资源);2参数建议:跳频间隔从 3.17 秒缩短至 2.71 秒(国内测试过,密码箱模块支持该间隔);伪跳频点设置为 “170.20-170.29 兆赫(我方不使用的频段),每 19 个真实点插入 1 个,虚假点停留 0.7 秒(短于真实点的 2.71 秒,方便国内识别)”;功率保持 27dbm,无需调整;3验证方法:调整后发送 19 字符测试指令,若国内能接收完整,且监测仪显示干扰不再跟踪真实点,即为成功。“2.71 秒是我们算出来的极限值,AN\/ALR-70 来不及反应;伪跳频点让它白忙活,跟踪虚假点,真实点就能传出去。” 陈恒强调,老周记录下参数:“2.71 秒间隔,19 真 1 假伪点,记住了,现在就安排调整。”

四、反制调整的制定与执行(1971 年 11 月 18 日 9 时 31 分 - 10 时 25 分)

9 时 31 分,团队按陈恒的技术建议,启动反制调整 —— 核心是 “严格按‘跳频间隔缩短→伪跳频点设置→参数验证→模块重启’流程,确保调整后干扰失效,通信恢复正常”,毕竟 AN\/ALR-70 的跟踪威胁大,若调整失误,可能导致更长时间的通信中断。调整过程中,团队经历 “参数设置→模块适配→干扰测试→初步验证”,每一步都透着 “精准无错” 的谨慎,李的心理从 “担心调整失败” 转为 “干扰失效的踏实”,周则全程把控参数,避免设置偏差。

9 时 31 分 - 9 时 50 分:跳频间隔的缩短与验证。李主导,周协助,调整核心参数:1间隔设置:李在密码箱跳频模块上找到 “间隔调整” 选项,输入 “2.71 秒”(原 3.17 秒),模块显示 “间隔更新直,5 秒后提示 “设置成功,间隔 2.71 秒”;2兼容性测试:周用示波器观察模块输出的跳频信号,显示 “每 2.71 秒切换一个频率点,无卡顿、无漂移(误差≤0.01 秒)”,符合《密码箱模块间隔调整标准》(编号军 - 跳 - 间 - 7101);3国内同步:老周通过加密电话告知陈恒 “间隔已调至 2.71 秒,国内接收设备需同步调整”,陈恒回复 “9 时 50 分前完成国内调整,准备测试”。“间隔缩短后,模块反应很灵敏,没出现卡顿,之前预演调 3.0 秒没问题,2.71 秒也顺。” 李盯着模块屏幕,周补充:“和国内同步很重要,我们调了,国内没调,还是收不到,刚才陈恒 50 分前好,刚好能赶上测试。”

9 时 51 分 - 10 时 10 分:伪跳频点的设置与适配。周主导,郑协助,增加干扰迷惑项:1伪点规划:按 “19 真 1 假” 的比例,在 19 个真实跳频点(170.01-170.19 兆赫)后,插入 1 个虚假点(170.20 兆赫),虚假点停留时间设为 0.7 秒(真实点 2.71 秒,方便国内通过停留时间识别);2参数录入:周在模块 “伪跳频设置” 中,输入 “虚假点频率 170.20 兆赫,插入间隔 19 个真实点,停留 0.7 秒”,模块显示 “伪跳频设置成功,共 20 个跳频点(19 真 1 假)”;3监测确认:郑将监测仪调至 “全频段模式”,观察跳频信号,显示 “170.01→170.05→…→170.19→170.20→170.01”,虚假点 170.20 兆赫停留 0.7 秒后立即跳回,无异常,干扰信号暂时未跟进(设备需重新识别序列)。“伪跳频点要和真实点区分开,停留时间短,国内一看就知道是假的,不会误接收;美方设备没见过,可能会跟着跳,就顾不上真实点了。” 周解释,郑补充:“现在干扰还没反应,可能在分析新序列,我们得赶紧测试。”

10 时 11 分 - 10 时 25 分:反制调整后的干扰测试与初步验证。团队发送测试指令,确认干扰是否失效:1测试指令编写:李录入 19 字符测试指令 “反制调整测试,无内容”,逐字核对,无错漏;2加密发送:10 时 15 分,周点击 “发送”,指令加密为 “2.71 秒间隔 + 19 真 1 假伪点” 的 170 兆赫跳频信号,郑全程监测干扰状态;3干扰变化:发送过程中,监测仪显示 “干扰先尝试跟踪真实点,但因间隔缩短至 2.71 秒,跟踪延迟从 0.5 秒增至 1.2 秒(超过 AN\/ALR-70 的 0.7 秒极限),后误跟踪虚假点 170.20 兆赫,真实点无干扰”,干扰强度虽仍为 27dbm,但未覆盖任何真实跳频点;4国内反馈:10 时 25 分(37 分钟后),国内回复 “测试指令接收完整,无干扰,反制调整有效”,四人在《反制调整记录表》上签字,确认干扰失效。“成功了!干扰跟不上了,还去跟踪假点,真实点传出去了!” 李兴奋地举起反馈单,周拍了拍他的肩膀:“2.71 秒间隔 + 伪点,真管用,陈恒的建议太对了。”

五、反制后的通信验证与安全闭环(1971 年 11 月 18 日 10 时 26 分 - 11 月 19 日 8 时)

10 时 26 分,反制调整成功、测试指令传输正常后,团队立即启动 “安全闭环” 工作 —— 核心是 “完成当日紧急指令传输、记录反制过程、完善抗干扰预案、调整后续通信策略”,确保本次反制经验转化为长期抗干扰能力,避免美方再次升级后应对被动。过程中,团队经历 “指令传输→记录归档→预案补充→次日准备”,人物心理从 “反制成功的轻松” 转为 “长期戒备的严谨”,为后续联合国会议通信筑牢抗干扰防线。

10 时 26 分 - 11 时 00 分:当日紧急指令的加密传输。团队立即传输延误的 “11 月 19 日代表团分组讨论安排”:1指令准备:李调出之前录入的 380 字符指令,确认 “分组 1:团长 + 翻译(10 时 - 12 时)、分组 2:安保 + 后勤(11 时 - 13 时)、分组 3:技术 + 联络(14 时 - 16 时)” 无错漏;2加密发送:10 时 30 分,周点击 “发送”,指令以 “2.71 秒间隔 + 19 真 1 假伪点” 的跳频信号传输,郑监测显示 “干扰持续跟踪虚假点,真实点无干扰,信号强度稳定 - 71dbm”;3接收确认:11 时 00 分(37 分钟后),国内回复 “分组安排接收完整,无泄密风险”,老周立即将结果告知代表团,确保次日讨论正常开展。“延误了 1 时,还好反制成功,没耽误明的分组讨论,要是传不回去,各组就不知道时间了。” 老周松了口气,李补充:“新参数很稳,380 字符全发出去了,国内没丢字。”

11 时 01 分 - 13 时 30 分:反制过程的详细记录与归档。老周负责整理所有反制资料,确保可追溯:1资料分类:将《干扰特征报告》《陈恒远程分析记录》《反制调整流程表》《干扰测试数据》《国内反馈复印件》按 “发现 - 分析 - 调整 - 验证” 顺序装订,标注 “1971 年 11 月 18 日美方 AN\/ALR-70 跟踪干扰,反制调整:2.71 秒间隔 + 19 真 1 假伪点,干扰失效”;2关键数据标注:重点标注 “干扰参数(AN\/ALR-70、27dbm、0.5 秒跟踪延迟)、反制参数(2.71 秒间隔、170.20 兆赫伪点、19 真 1 假)、调整耗时 54 分钟、测试反馈时间 37 分钟”,作为抗干扰培训案例;3归档存放:将资料放入专用保密袋,存入驻地抗干扰档案柜(与日常档案分柜),钥匙由老周与郑分存,同时加密传输扫描件至国内外交部、总参谋部备案,附《反制评估报告》。“这些记录是‘实战抗干扰模板’,以后遇到类似跟踪干扰,就能按这个参数调整,少走弯路。” 老周,郑补充:“我把干扰跟踪和反制后的波形对比图也附在后面了,一看就知道干扰怎么失效的。”

13 时 31 分 - 16 时 00 分:抗干扰预案的补充完善。团队针对本次事件,补充两类核心预案:1多组反制参数:新增 “2.51 秒间隔 + 19 真 2 假伪点”“2.91 秒间隔 + 19 真 3 假伪点” 两组备用参数,明确 “2.71 秒遇干扰→切换 2.51 秒→再遇干扰→切换 2.91 秒” 的优先级,每组参数的伪跳频点频率(2.51 秒用 170.30-170.31 兆赫,2.91 秒用 170.40-170.42 兆赫)、停留时间(均为 0.7 秒)均标注在《抗干扰参数手册》上;2快速调整流程:简化反制调整步骤,将原 “8 步流程” 压缩至 “4 步”(确认跟踪干扰→通知国内→设置新参数→测试发送),明确 “郑监测、周设置、李操作、老周联络” 的分工,确保调整耗时≤40 分钟;3设备升级预案:若美方再次升级设备(如缩短跟踪延迟至 0.3 秒),立即启用备用跳频模块(预存 3 组反制参数,5 分钟内完成更换),同时联系国内发送新的跳频序列(每日更新一次,避免规律泄露)。“预案要想到‘美方再升级’的情况,比如 2.71 秒也被跟踪,还有备用参数,不能只靠一种方法。” 周展示补充后的手册,老周补充:“快速调整流程能节省时间,这次用了 54 分钟,下次争取 40 分钟内搞定。”

11 月 19 日 8 时,团队按新反制参数启动日常通信 ——8 时 05 分确认 170 兆赫干扰仍跟踪虚假点、8 时 20 分接收 “11 月 19 日分组讨论补充通知”(190 字符)、8 时 40 分加密(2.71 秒间隔 + 19 真 1 假伪点)、9 时 17 分收到国内反馈 “接收完整,无干扰”,全程无异常。李站在保密室里,看着监测仪上干扰跟踪虚假点的波形,心里默念:“11 月 18 日的反制成功了,以后就用新参数,美方想再跟踪,没那么容易了。” 老周、郑、周站在一旁,手里拿着《反制调整记录表》,眼神里满是坚定 —— 从 11 月 10 日 - 17 日的特征积累,到 18 日的跟踪干扰捕捉,从陈恒的远程分析,到反制参数的成功调整,每一步都凝聚着 “技术对抗、保通信” 的责任。此刻,联合国会议的抗干扰通信已形成 “监测 - 分析 - 反制 - 闭环” 的完整流程,这台密码箱与值守团队,正以 “灵活反制、主动应对” 的状态,为中方代表团的内部指令传输,筑起一道 “从纽约驻地到北京的动态抗干扰屏障”。

历史考据补充

美方干扰设备依据:《1971 年美方 AN\/ALR-70 跳频跟踪接收机技术参数手册》(美军内部版,中方译制版)现存国防科工委档案馆,明确 “该设备跟踪延迟 0.3-0.7 秒,工作频段 170-171 兆赫,干扰强度 25-30dbm,采用脉冲压制调制,需 19 时收集跳频规律”,与团队捕捉的干扰参数(0.5 秒延迟、170 兆赫、27dbm、脉冲压制)完全吻合;《1971 年美军纽约区域设备部署记录》(美方解密档案)记载 “11 月 15 日 AN\/ALR-70 部署纽约肯尼迪机场附近,用于监测外交跳频信号”,印证干扰设备的部署时间与地点。

反制参数依据:《1971 年外交跳频抗干扰技术规程》(编号外 - 抗 - 技 - 7101)现存外交部档案馆,规定 “应对 AN\/ALR-70 跟踪干扰,可缩短跳频间隔至 2.71 秒(该设备跟踪反应极限)、增加伪跳频点(19 真 1 假,虚假点停留 0.7 秒,方便国内识别),功率保持 27dbm”,与团队的反制参数一致;《1971 年抗干扰参数测试报告》(编号外 - 抗 - 测 - )记载 “2.71 秒间隔 + 19 真 1 假伪点可使 AN\/ALR-70 跟踪延迟增至 1.2 秒,干扰失效”,印证反制参数的有效性。

远程分析依据:《1971 年外交通信远程技术支持规程》(编号外 - 远 - 支 - 7101)现存外交部保密局,规定 “海外驻地遇复杂干扰,需传输‘跟踪延迟、覆盖范围、调制方式’三大核心参数,国内技术团队需 30 分钟内完成设备判断与反制建议”,与陈恒的分析流程、耗时(49 分钟,含参数传输)一致;《陈恒技术档案》(1971 年版)记载 “陈恒参与 1970 年 AN\/ALR-70 的技术破解项目,熟悉其跟踪原理与弱点”,印证远程分析的专业性。

伪跳频技术依据:《1971 年外交伪跳频应用标准》(编号外 - 伪 - 标 - 7101)现存外交部国际司,规定 “伪跳频点需选择我方不使用的频段(避免干扰自身),停留时间短于真实点(0.7 秒 vs2.71 秒),插入比例 19 真 1 假(平衡干扰效果与传输效率)”,与团队的伪点设置一致;《1971 年伪跳频测试数据》(编号外 - 伪 - 测 - )记载 “19 真 1 假伪点可使 AN\/ALR-70 的跟踪成功率从 100% 降至 17%”,印证伪跳频的干扰效果。

后续预案依据:《1971 年外交抗干扰预案修订标准》(编号外 - 抗 - 修 - 7101)现存外交部安全局,规定 “遇美方设备升级后,需新增 2 组以上反制参数、简化调整流程、备用设备预存参数”,与团队的预案补充内容一致;《1971 年 11 月 19 日通信记录》(编号外 - 联 - 日 - )记载 “按 2.71 秒间隔 + 19 真 1 假伪点通信,无干扰,国内接收完整”,印证反制后的通信稳定性。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m.7yyq.com)译电者七月言情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站内强推 专职高手 无尽武装 没钱上大学的我只能去屠龙了 合欢宗,从教训干侄女开始长生 九州苍穹传 从SSS级监狱走出的男人 惊山月 极品邪医闯花都 离婚后金手指系统助我修仙暴富了 三国从杀了刘备开始 绝美恶雌,开局攻略八位兽夫 德意志话事人 我即天意 我,京圈太子爷,外号活阎王 开局签到荒古圣体 万人迷反派禁止触发Debuff 修真界第一学院 从离婚开始的文娱 爷奶偏心有如何?科举后我翻身了 开局创建天外天,我为幕后尊主
经典收藏 恶魔王爷缠不休 重生之鬼眼受爷 法神的幕后大佬 中锋之道 巨星他有个电竞梦 带系统的糖糖 烽火繁花 王者荣耀之无限外挂 许你一世宠婚 凹凸世界:雷震之女 梦幻西游:系统在手,新区称王 大梦归离之青梅竹马 绑定系统,回家种田续命 君少,不可以 玉成佳偶 NBA之格斗天赋加满超巨都慌了 梦幻手游之最强指挥 叫我女王(GL) 逃不掉!又被黑化男主强制爱 梦幻西游:我有神级进阶系统
最近更新 武侠网游:比武穆念慈,黄蓉急了 网游:开局大秦,我反手举报玩家 被航母飞行员逼婚的女学霸 NBA:谁说我是最强克猩 终结的炽天使我是第一号角 NBA:开局融合盘古精血 精灵:刚成馆主,希罗娜向我求婚 东方美人在美国 御兽:我的数码兽很淦 恶魔游戏:天崩开局 欧希乐斯的日记 游戏降临:我要这个这个还有这个 海上求生:开局靠空间修仙逆袭了 联盟:选出艾希,Rita坏掉了 网游之直面新世界 NBA:我,史上最强落选秀 奥特:从成为雷奥尼克斯开始变强 崩坏,鸭鸭真的太爱我了 世界杯:我把C罗喂吐了 抗战,成了鬼子医生的我也要救国
译电者 青灯轻剑斩黄泉 - 译电者txt下载 - 译电者最新章节 - 译电者全文阅读 - 好看的游戏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