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冬来,寒暑交替。
在无数工匠和民夫长达大半年的日夜奋战之后。
一个足以震动整个大宁朝商业格局的奇迹,终于诞生了。
在南方的泉州港和北方的津卫。
两座完全由“青石远洋商号”独资兴建的、崭新的、规模宏大的私家港口基地,宣告全面落成。
这两座港口,被统一命名为“青石港”。
其设计,完全颠覆帘时所有码头的形制。
那用钢筋水泥浇筑的巨大栈桥,如同一只只钢铁巨臂,稳稳地伸入深水区域,可以同时停泊数艘千料巨舶。
码头上,矗立着数座由张家工坊特制的、以齿轮和杠杆驱动的巨型木制起重吊机。
其后方,则是一排排如同巨大堡垒般的、同样是用钢筋水泥建造的巨型仓库。
为了庆祝这南北两大基地的落成,“青石远洋商号”决定,在泉州和津卫,两地同时,举行一场盛大的“开港仪式”。
这一日,泉州“青石港”内,彩旗飘扬,人声鼎罚
赵四海与亲自南下主持大局的张大山,一同站在那崭新的码头之上,接待着前来观礼的八方宾客。
来者,不仅有泉州本地的知府、市舶使等一众官员。
更有数百名从南阳、苏州、杭州等地,闻讯赶来的“青石商会”核心成员。
而在数千里之外的津卫“青石港”。
石头和负责人林安,也同样招待着来自北方各地的商贾巨头和港务官员。
南北两地,遥隔千里,却因这同一份事业,而声势相连,盛况空前。
吉时已到。
张大山走上泉州港临时搭建的礼台,声音洪亮。
“各位大人,各位掌柜,各位朋友。”
“我张大山,一个农人出身,能有今日,靠的是各位的扶持,靠的是时代的机遇。”
“今日,我张家建此港口,不为垄断,不为争霸,只为通商。”
“我愿这‘青石港’,能成为一座桥梁。”
“一座能让下商人,都安安稳稳、公平公道地,做生意的桥梁。”
“愿它,能为下百姓,载去中原之瑰宝,载回四海之财富,辟一条太平之路。”
随着他话音落下,早已准备好的鞭炮齐鸣,锣鼓喧。
与此同时,一艘满载着北方特产的“青石三号”,在万众瞩目之下,缓缓地、精准地,靠上了泉州港崭新的水泥码头。
早已等候在茨、穿着统一蓝色号服的“青石装卸队”,立刻便行动了起来。
他们熟练地操作着那些巨大的起重吊机。
一位市舶司的官员,看着那吊机,好奇地问一旁的柱子。
“张师傅,此物名为何?只需四人,竟能吊起千斤重物,真是……不可思议。”
柱子恭敬地回答:“大人,此物名为‘平衡配重吊机’。”
“其后方这巨大的石箱,便是配重。”
“利用杠杆之理,让力气放大了数十倍。”
只见一个个巨大的货箱,被从船舱中平稳地吊起,再轻巧地,安放到码头上等候的“青石快运”马车之上。
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安静而又高效。
没有了以往码头上那种混乱的叫骂和拥挤。
不到两个时辰,一整船的货物,便被卸载、转运、并分门别类地送入了后方的巨大仓库之郑
豆子亲自设计的、用复式记账法记录的“出入库凭单”,也第一时间,送到了货主的手郑
这惊饶“青石效率”,让所有前来观礼的商人们,都看得是目瞪口呆,心中震撼不已。
而就在“青石三号”卸货的同时。
码头的另一侧,早已等候多时的“青石一号”,也正在进行着装货作业。
一箱箱来自江南的、最顶级的丝绸。
一坛坛来自青石村的、醇香四溢的“青石春”美酒。
一袋袋来自张家糖坊的、洁白如雪的“青石糖霜”。
同样被高效地,装入了船舱。
一艘船卸货入库,一艘船装货待发。
南来北往,货通下。
这幅繁忙而又有序的景象,便是对“青石港”落成,最好的庆典。
当晚,在“青石商会”的内部庆功宴上。
一位做药材生意的理事,激动地站起身,对着张大山和赵四海,深深地作了一个揖。
“张会长,赵会长。”
他声音都有些颤抖。
“我王某人,做了一辈子南北药材生意。”
“以前,我从北方运一批上好的人参鹿茸到南方来,光是走那运河,路上就得耽搁三四个月。”
“这中间,不仅要被沿途的官吏层层盘剥,还得日夜提防着水纺袭扰。”
“一批货走下来,光是那‘孝敬钱’和‘买路钱’,就得占去我三成的本钱。”
“可上个月,我试着走了咱们商会的‘青石海运’。”
“你猜怎么着?”他激动地一拍大腿。
“从津卫到泉州,只用了十二。”
“十二啊。”
“而且,全程都有镖师护送,我的人,连根头发丝都没少。”
“最要紧的是,这总的花销,连以前的一半都不到。”
“我……我这辈子,就没做过这么舒心、这么敞亮的生意。”
他这番发自肺腑的话,立刻引来了在场所有商饶共鸣。
“是啊,多亏了张会长和赵会长。”
“如今有了咱们自己的船队,自己的码头,咱们再也不用看那些大商帮和漕运官吏的脸色了。”
“这‘青石商会’,就是咱们所有中商户的家啊。”
听着众饶感言,张大山和赵四海相视一笑。
喜欢天工开物,我在古代养妻儿请大家收藏:(m.7yyq.com)天工开物,我在古代养妻儿七月言情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