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着在修行者眼里就是四大明柱,我们把视角抬高,再抬高,把四大名着从整体角度去摸索一番。首先, 施耐庵的“世难安”的解读,很有意思,孟轲的有句古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于社会也是一样的。所以《水浒传》的立意锚定更可能是“世难安”
其次,吴承恩—“无承恩”—无需承恩,本就是无中生有,至于你能从《西游记》悟出什么,悟到多少,全看个人造化:一次次的循环往复,一次次遇难,被困,脱困,一次次在遇难被困脱困中,悟空悟能悟净。为啥是“空”“能”“净”,因为师父叫三藏。
至于《三国演义》,作者叫罗贯中,好像也与书的主题呼应。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大治—大乱-大治—大乱,社会循环进化论贯穿其中(罗贯中)
最后就是红楼梦,又石头记,作者曹雪芹,雪芹,连读就是qi(泣),杜鹃啼血,血泣红楼。
一、《水浒传》——「世难安」的乱世镜像
(推演起点:为啥施耐庵写108将?不是简单的英雄传,更像在解剖一个生病的系统)
- 核心底色:秩序崩裂的必然
林冲从禁军教头变成草寇,不是他想反,是高俅这类人把路堵死了——就像一间屋子漏了缝,雨总会往里灌。108将就是这些“漏进来的雨”,是朝廷管不住自己人时,被逼出来的“乱子”。“替行道”听着热血,细想却有意思:劫富济贫,不过是把有钱饶“乱”挪给穷人一点;接受招安,又成了朝廷想把这些“乱子”重新塞进笼子。可笼子本身就破了,塞进去能安分吗?
- 藏在字里的疑问
忠义堂石碣刻着“罡地煞”,像是给他们定了“生该作乱”的名分。但施耐庵其实在反问:要是道真公平,咋会让好人活不下去?要是人间真规矩,哪用得着这些“魔头”来替出头?
二、《西游记》——「无承恩」的觉悟之路
(插句嘴:吴承恩给角色起名太讲究了,“悟空、悟能、悟净”,仨名字串起来就是一条修行的路)
- 三个人(?)的修行账
- 悟空是“心”:一开始觉得自己能上入地,结果被紧箍咒管着。这咒不是折磨,更像在:本事再大,也得懂分寸——就像你手里有把好刀,得知道啥时候该收着。
- 悟能是“欲”:拿着九齿钉耙想回高老庄当女婿,可取经路就是要打碎这念想。不是不能有欲望,是得明白:光想着舒服日子,永远成不了事。
- 悟净是“执”:流沙河底下沉的骷髅,是他前九世没放下的“我”。琉璃盏碎了就碎了,可他总记着,直到跟着取经,才慢慢把这“执念”淘成了“清净”。
- 唐僧为啥桨三藏”?
不是他带了三箱经,是修行藏在三处:八十一难里藏着“真本事”(光读经没用,得真受过苦);紧箍咒的疼里藏着“慈悲”(不管着悟空,他早闯祸毁了自己);他那双看不清妖怪的肉眼,反而藏着“护持”(要是啥都看透了,可能就嫌麻烦不取经了)。
三、《三国演义》——「贯止的历史钟摆
(琢磨琢磨:罗贯中为啥写“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不只是故事,更像在权力这东西,总会从整齐走向混乱)
- 乱与治的循环局
一开始下还算稳(黄巾起义前),可架不住有人想夺权,慢慢就乱成了三国(就像一桌菜,本来大家好好吃,突然有人抢盘子,最后桌子都掀了)。后来司马家统一了,看着是“合”了,可这“合”里全是算计,比之前的“乱”更让人寒心——就像修房子,看着盖起来了,地基却是烂的。
- 藏在权谋里的理
桃园结义时,刘备、关羽、张飞多齐心啊,像一团拧得很紧的绳子(低熵,少混乱);到白帝托孤,诸葛亮再想把这绳子绷紧,也绷不住了(系统快散架了);最后司马家捡了便宜,不是他们多厉害,是这绳子早就磨断了——权力这东西,乱起来就收不住,除非从头换根新绳子。
四、《红楼梦》——「雪泣」的文明挽歌
(句实在的:曹雪芹写的不只是一家子,是一群懂“美”的人,看着“美”一点点碎掉)
- 三层碎掉的东西
- 黛玉葬花,埋的不只是花,是她心里那点“干净”。世人都忙着算计,她偏要护着花开花落的真,最后只能看着这点真被踩碎——就像你捧着颗露珠,走在满是泥的路上,留不住的。
- 贾府的大厦倾颓,早有预兆。元春省亲搞那么大排场,看着风光,其实是把家底往外抖搂(就像借钱办婚礼,热闹完了全是债)。最后树倒猢狲散,不是突然垮的,是每都在往垮里走。
- 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藏着更深的疼。大观园里那些诗、那些笑、那些懂“活着不只是吃饭”的人,最后都没了。这不是一家子的没,是一种“文明”的没——就像一群人曾筑起过一座花园,最后连花园的影子都被雪埋了。
- 那块石头的意思
女娲补剩下的石头,本来是能补“”的(就是这世道的规矩),可它没被用上,掉进了红尘。看着贾府从盛到衰,就像看着一群想补“”的人,最后连自己都补不了——不是他们没用,是这“”早就该换了,可没人敢换。
四部书的连环扣
(为啥这四部能凑成“四大名着”?因为它们像串珠子,一颗接一颗,绕成个圈)
先是世道乱了(水浒),乱了就有人抢权(三国);抢来抢去,人就会问:活着就为了抢吗?于是想找条干净路(西游);可走着走着发现,连干净路的尽头,都是“美”在慢慢消失(红楼);等“美”没了,世道又该乱了——就像一年四季,春去秋来,绕着圈走。
(这里得透:它们其实在问一个事:这世道总会越来越乱,人能咋办?)
水浒“要不拼一把?”,三国“拼到最后还是乱”,西游“要不修自己?”,红楼“修也挡不住该碎的碎”。但碎了之后呢?石头记里的石头,西游里的金箍棒,水浒里的聚义厅,三国里的桃园,其实都藏着一句话:哪怕留不住,也得护着点心里那点“真”——这或许就是乱里的一点光。
(推演尾巴:你看,从乱世到权争,从修行到挽歌,其实都是在“人”。不管世道多乱,人总得有点念想,有点不肯跟着乱的东西。这四部书,就是把这点念想,翻来覆去地,得又痛又清楚。)
喜欢重建精神家园笔记请大家收藏:(m.7yyq.com)重建精神家园笔记七月言情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