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如淡纱,缠在涿州至幽州的粮道上,将二十辆粮车的影子拉得模糊。李二郎骑着马走在队伍最前,手里握着张三新制的 “望远镜”—— 这是用两片磨制的琉璃片制成,虽不如后世清晰,却能看清三里外的动静。按王晏之的指令,这批粮草要送往幽州,支援即将展开的 “蓟州北部清剿战”,粮道两侧的荒田刚种下耐盐禾,嫩绿的幼苗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将军,前面有动静!” 斥候策马赶来,声音带着急促。李二郎举起望远镜,晨雾中隐约看到百余骑黑影,正朝着粮道疾驰,马蹄扬起的尘土混着雾粒,在半空连成一条灰线 —— 是辽军残部!自易州破城后,萧挞凛的残兵分散在燕云各地,时常袭扰粮道,此前已两次劫走批粮草。
“列阵!” 李二郎的令旗挥下,粮道兵们立刻行动:前队二十人举起防石盾,形成 “V” 型屏障;中队四十人将粮车围成圆形防御圈,拒马快速扎进冻土;后队四十人举起神臂弓,箭槽里的羽箭已搭好,箭头对准雾中逼近的黑影。归降的辽兵王显带着十名同伴,骑着缴获的辽马,绕到防御圈外侧 —— 他们熟悉辽军骑兵的冲锋习惯,能提前预判动向。
晨雾中,辽军残骑已冲到近前,黑色的皮甲上还沾着草屑,弯刀在微光中泛着冷光。“冲!” 为首的辽将嘶吼着,骑兵们压低身子,朝着防御圈的缺口冲来。“放箭!” 李二郎嘶吼着,神臂弓手们齐射,前排的辽军骑兵应声倒地,马匹受惊嘶鸣,冲势顿时受阻。王显趁机带领辽兵从侧翼突袭,弯刀直刺辽军后背,辽军阵脚大乱,不少洒转马头想逃。
“追!别让他们跑了!” 李二郎带领轻骑兵冲出防御圈,手里的长枪刺穿一名辽兵的胸膛。辽军残部本就是惊弓之鸟,见状纷纷溃散,有的往山林里逃,有的则跪地投降。不到半个时辰,战斗就已结束 —— 斩杀辽兵三十人,俘虏五十人,缴获战马四十匹,粮车完好无损,只有三名粮道兵受了轻伤。
晨雾渐渐散去,阳光穿透云层,照在粮道上的血迹上。李二郎让人将俘虏集中到路边,王显正用辽语审问为首的辽将:“你们的残部还有多少?藏在什么地方?” 辽将哆哆嗦嗦地回答:“还有两百多人,藏在蓟州北部的‘黑松林’里,靠劫掠百姓为生,这次是想劫粮草回营。” 李二郎立刻让人将情报写在羊皮纸上,派快马送往幽州,告知王晏之辽军残部的藏身处。
与此同时,幽州城内的议事厅里,王晏之正与赵德明、宝儿商议 “燕云乡兵制度”。“如今燕云六州虽光复,但辽军残部仍在袭扰,仅靠北伐军防守,兵力不足,” 王晏之指着地图上的粮道,“咱们可以在各州的乡镇招募‘乡兵’,由官府提供武器、训练,平时务农,战时护乡,既能补充兵力,又能让百姓参与防务。”
赵德明补充道:“乡兵要按‘十户一伍,百户一甲’的规制编组,每甲选一名‘甲长’,由熟悉本地情况的汉人或契丹龋任;训练内容以‘弓箭射击’‘防骑战术’为主,每月训练五日,不耽误农时。” 宝儿从怀中掏出《乡兵招募章程》:“已拟定好待遇 —— 乡兵每月可领两升米,作战有功者赏银、免徭役,战死则由官府赡养家属,确保他们无后顾之忧。”
王晏之采纳了两饶建议,立刻让人草拟《燕云乡兵令》,派快马送往各州。同时,他传召张三,让其尽快打造适合乡兵使用的 “轻便武器”—— 乡兵以务农为主,不需要重甲、长枪,轻便的短刀、弓箭即可,还要制作 “信号锣”,便于乡兵遇袭时传递警报。
午间的日头正烈,张三的工匠作坊里一片忙碌。工匠们正在打造 “乡兵短刀”—— 刀身窄而轻,适合单手使用,刀柄缠着麻绳,不易打滑;弓箭则选用韧性好的桑木做弓臂,箭杆用芦苇,箭镞用熟铁,成本低、易量产。“这些武器要尽快送到各州,” 张三对工匠们,“乡兵们早日拿到武器,就能早日参与防务,减轻北伐军的压力。”
王阿福此时正赶着牛车,载着第二批互市商品和乡兵的武器,赶往涿州。午间的阳光晒得路面发烫,牛车上的丝绸、茶叶堆在左侧,短刀、弓箭装在右侧的木箱里,箱子上贴着 “涿州乡兵专用” 的木牌。他刚到涿州城外,就看到百姓们在粮道旁的空地上聚集 —— 涿州的乡兵招募点刚设立,已有百余汉、契丹百姓报名,正围着招募官询问细则。
“阿福,你可来了!” 涿州守将哈桑迎上来,“乡兵们就等着武器训练,你带来的短刀、弓箭太及时了。” 王阿福跳下车,掀开木箱:“这些武器是张三师傅特意做的,轻便好用,还有这些丝绸、茶叶,是给互市坊补货的,下个月初一的互市肯定更热闹。” 哈桑笑着点头,让人将武器搬到招募点,百姓们看到短刀、弓箭,报名的热情更高了,不一会儿就又有五十人报名。
黄昏的风渐渐起了,吹得涿州城的 “宋” 字旗猎猎作响。李二郎的粮队抵达涿州,刚卸下粮草,就接到王晏之的指令 —— 率五百人前往蓟州北部黑松林,清剿辽军残部,同时协助蓟州招募乡兵。“哈桑,涿州的防务就交给你了,” 李二郎拍着哈桑的肩膀,“粮道要是再遇袭,记得用信号锣通知附近乡兵支援,他们熟悉地形,比咱们快。” 哈桑点头:“放心,我已让乡兵在粮道旁的村庄设了‘预警点’,一旦有动静,半个时辰内就能集结百人。”
蓟州城内,王晏之正在乡兵招募点视察。百姓们排着队报名,汉人、契丹人并肩而立,有的还带着自家的农具,想试试新领的短刀。“大家记住,” 王晏之站在高台上,声音洪亮,“乡兵不仅要护乡,还要协助北伐军清剿残敌,等燕云全部光复,你们都是大宋的功臣,朝廷不会亏待大家!” 百姓们齐声呐喊,声音在黄昏的空气中回荡,震得周围的树木微微晃动。
归降的辽兵耶律雄也报名参加了乡兵,他握着新领的短刀,激动地对王晏之:“大人,我以前是辽兵,熟悉辽军的战术,我愿意教乡兵们怎么防骑兵,怎么识别辽军的埋伏!” 王晏之点头:“好!就任命你为蓟州乡兵‘教头’,负责训练乡兵的防骑战术,每月再加发一升米,算是朝廷对你的奖赏。” 耶律雄感动得跪地:“多谢大人!我一定好好训练,为大宋效力!”
深夜的幽州议事厅,灯火通明。王晏之正在写《燕云乡兵奏疏》,详细阐述乡兵制度的编制、训练、待遇,准备送往汴京。“乡兵制度既可补充兵力,又能促进汉契融合,” 他在奏疏中写道,“如今燕云六州已招募乡兵五千人,待清剿残敌后,可增至万人,届时燕云防务将固若金汤,北伐军可集中兵力攻打剩余州县。”
快亮时,晨雾再次笼罩燕云大地。李二郎的队伍已抵达蓟州北部的黑松林外围,斥候正在侦查辽军残部的营地。耶律雄带着十名乡兵赶来支援 —— 他们熟悉黑松林的地形,知道哪里有陷阱,哪里有水源。“将军,辽军的营地在松林深处的‘月牙泉’旁,” 耶律雄指着前方,“那里只有一条路能进去,咱们可以在路两侧设埋伏,等他们出来取水时动手。”
李二郎点头,立刻部署:“耶律雄带乡兵设埋伏,用弓箭射他们的马匹;我带轻骑兵绕到营地后方,堵住他们的退路;其他人随我正面佯攻,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众人齐声领命,晨雾中,士兵们和乡兵们分头行动,脚步轻得像猫,避免惊动辽军。
晨雾散去,阳光普照,黑松林里的战斗如期打响。辽军残部刚走出营地取水,就遭到乡兵的箭雨袭击,马匹纷纷倒地;李二郎带着轻骑兵从后方冲出,长枪直刺辽兵;正面的宋军也发起进攻,辽军残部腹背受敌,很快就溃不成军,两百余人全部被俘,没有一人逃脱。
战斗结束后,李二郎让人将俘虏押回蓟州,耶律雄则带着乡兵们清理战场,还在松林里发现了辽军藏匿的百余石粮草 —— 这是他们之前劫掠百姓所得,如今全部归还给了附近的村庄。百姓们捧着失而复得的粮草,对着李二郎和乡兵们连连道谢,有的还拿出家里的鸡蛋、馒头,硬塞给他们。
易州的互市坊里,热闹依旧。汉人百姓用丝绸换契丹饶皮毛,契丹人用草药换汉饶茶叶,孩子们在交易棚之间穿梭,手里拿着刚买的糖人,脸上满是笑容。王阿福站在一旁,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欣慰 —— 燕云的太平日子,终于来了。
这场涿州护粮与燕云乡兵的推行,是燕云光复的重要巩固。它证明,仅靠军事力量无法长久守住失地,唯有让百姓参与防务、融入治理,才能让燕云真正安定。而在王晏之、李二郎、哈桑等饶带领下,在汉契百姓的共同努力下,燕云的光复事业正稳步推进,大宋的北伐目标,也越来越近。
喜欢穿越北宋:法学骄子的逆袭之路请大家收藏:(m.7yyq.com)穿越北宋:法学骄子的逆袭之路七月言情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