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堂的扩建工程在紧锣密鼓中进校墙壁被打通,新的隔断竖起,线路管道重新铺设,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建材味道和忙碌的声响。
虽然略显嘈杂,但这噪音听在明德堂众人耳中,却如同激昂的进行曲,预示着更加广阔的地。
张景一边要应对日常愈发繁忙的诊务,一边要盯装修进度、协调设备采购,忙得脚不沾地。但无论多忙,有一件事始终占据着他心中最重要的位置——孵化计划。
第一期计划的成功,像一块投入湖面的石头,激起的涟漪远超预期。不仅那几位顺利“毕业”的学员回到各自岗位后反响极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口碑,
杨主任那边也反馈,局里对这种“短平快”培养实用型基层中医的模式很感兴趣,甚至在内部会议上作为创新案例被提及。
更重要的是,经过电视辩论和后续的媒体报道,张景和明德堂的知名度又上了一个台阶。
许多之前持观望态度的中医爱好者、基层医生、甚至是刚毕业迷茫的中医学生,都纷纷通过各种渠道打听:第二期孵化计划,什么时候开始?
时机已经成熟。
在一个装修噪音稍歇的傍晚,张景召集了核心团队,宣布了启动第二期孵化计划的决定。
“太好了!”桂翠第一个响应,脸上洋溢着兴奋,“我这几接到好多咨询电话和邮件,都快回复不过来了!好多人都问第二期呢!”
黄彪捋着胡子,虽然没话,但眼中也闪烁着期待。第一期带教的过程虽然辛苦,但看到那些学员从懵懂到能独立处理常见病,他内心那份作为老中医的传承责任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王森则挠挠头:“又来一堆人?那我这推拿室是不是又得被挤爆了?”话虽这么,嘴角却咧开了。人多了热闹,而且还能显摆他的手艺。
“第一期我们积累了很多经验,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张景拿出一个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他的总结和反思,“第二期,我们不能只是简单重复,必须优化升级。”
他一条条地阐述改进方案:
“第一,招生要更严格,标准要更高。不能只看热情,更要考察中医思维基础和悟性。笔试题目要调整,增加更多临床思维辨析题,减少死记硬背。面试环节要加强,我们几个都要参与,综合评估。”
“第二,课程要更精炼,实战性要更强。理论部分压缩,增加更多典型病案的‘沙盘推演’和误治案分析。跟诊阶段,要实挟轮岗制’,不仅要跟我,也要跟黄老师、王森学习不同专长的经验。考核要更严格,尤其是独立接诊环节。”
“第三,管理要更规范。桂翠,需要你辛苦一下,制定更详细的学员手册,明确纪律、学习要求和考核标准。我们要引入‘末位淘汰’机制,不是报了名就一定能待到结业。”
“第四,尝试引入一点激励机制。比如,对于结业考核特别优秀的学员,我们可以优先推荐到有合作关系的社区医院或诊所,或者允许他们结业后短期内在明德堂新扩的诊区进行一段时间的‘强化实践’,我们提供指导。”
这些清晰的规划,听得几人连连点头。第一期是摸索,第二期就是要朝着更规范、更高效、产出质量更稳定的方向迈进。
“最重要的是,”张景加重语气,“我们必须坚持‘双签制’,确保医疗安全和质量,这是红线,绝不能因为追求速度而放松。”
决议一致通过。第二,桂翠就在明德堂的公众号、官网以及几个知名的中医药论坛上,发布邻二期“中医临床实战速成孵化计划”的招生简章。
简章详细明了计划目标、优化后的课程特色、更严格的招生要求、学习周期以及报名方式。明确表示本期计划将择优录取,名额有限。
消息一出,顿时应者云集!
咨询电话彻底被打爆,桂翠不得不设置了自动回复邮箱,专门接收报名申请表和简历。短短一周内,他们就收到了超过两百份申请,远超第一期!
申请者的背景也更加多样化:有刚从中医药大学毕业迷茫不知所措的本科生;有在乡镇卫生院工作了几年、感觉遇到瓶颈的医生;
有热爱中医、自学多年的“江湖郎直想要正规矩;甚至还有一两个西学症对中医产生浓厚兴趣的西医大夫!
翻阅着厚厚的申请表,张景既感到振奋,也感到了沉甸甸的压力。这些都是带着希望而来的人,他必须对得起这份信任。
“开始筛选吧。”张景对黄彪和桂翠,“笔试题目我用新出的那套。面试我们三个一起上。”
紧张的筛选工作开始了。笔试刷掉了一部分基础实在薄弱或明显是凑热闹的。面试环节更是精彩纷呈,趣事横生。
有的考生夸夸其谈,引经据典,但一问到具体病案处理就露怯;有的极其紧张,手脚都不知道该往哪里放;有的则过于“社会”,想套近乎、递烟(被严词拒绝);
还有一个考生,自称得到“山中隐士”真传,能用“气功”隔空诊脉,被黄彪几个实际问题问得满头大汗,讪讪离去。
当然,更多的是眼神中带着渴望、基础扎实、思维灵活的璞玉,让张景他们眼前一亮。
经过几轮严格的筛选和激烈的讨论,最终,第二期孵化计划的学员名单确定了。一共录取了十五人,比第一期略多,但整体素质明显更高。
名单公布后,自然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被录取的欣喜若狂,迅速开始安排时间准备投入学习。被淘汰的则难免失落,有的发邮件恳求再给机会,有的则表示会继续努力,期待下一期。
张景让桂翠一一做了妥善回复,对落选者给予了鼓励。
然而,麻烦也随之而来。这次淘汰者中,不乏一些托了关系、打了招呼的。某个卫生系统领导的侄子、某位合作药商推荐的朋友…都被毫不留情地刷掉了。
很快,一些抱怨和质疑的声音就开始通过不同渠道传来,甚至有人直接打电话到明德堂,语气不善地询问选拔标准,暗示“不懂规矩”。
“怕他个鸟!”黄彪一听就火了,“老子行得正坐得直,选人是看本事,不是看关系!有本事让他来查!”
张景则相对冷静:“不用动气。我们把选拔过程的记录、笔试答卷、面试评估表都整理好,标准公开透明。如果有人真来问,我们拿事实话。”
他深知,要想把这件事长久做下去,就必须顶住这些压力,坚守公平公正的底线。否则,孵化计划就变了味。
好在,杨主任那边也传来消息,局里对明德堂严格筛选的做法表示了默认支持,认为这才是保证培养质量的关键。这让张景更加安心。
一周后,明德堂新扩建的区域虽然还有些细节待完善,但已经初具规模,显得宽敞明亮。十五名新学员怀着激动和憧憬的心情,走进了这间崭新的教室。
第二期“中医临床实战速成孵化计划”,正式开学。
张景站在讲台前,看着下面一张张充满朝气和求知欲的面孔,深吸一口气。
“欢迎大家。我是张景。恭喜各位通过筛选,但这只是开始。接下来三个月,将会非常辛苦,甚至可能颠覆你们过去对中医的很多认知。”
他的目光扫过全场,语气沉静而有力。
“在这里,你们要忘掉虚名,忘掉捷径,唯一要牢记的,是‘大医精诚’四个字,和如何用实实在在的医术去解决问题。”
“现在,我们开始第一课:《伤寒论》并非遥不可及——六经辨证的临床入门。”
新的征程,开始了。
喜欢国手:从坐堂中医开始请大家收藏:(m.7yyq.com)国手:从坐堂中医开始七月言情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