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孵化计划的开班,如同在明德堂这锅本就滚沸的汤水中,又投入了一把活力四射的新鲜食材,瞬间激发出更浓郁的滋味和更翻滚的气泡。
十五名新学员,带来了十五种不同的气质和背景。课堂纪律由桂翠严格把控,但课上课下的思维碰撞却异常活跃。
大部分学员都怀着空杯心态,如饥似渴地吸收着张景、黄彪灌输的临床思维和实战技巧,对王森展示的推拿正骨手法也啧啧称奇。跟诊时更是瞪大眼睛,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然而,在这片积极向上的氛围中,一个不和谐的音符逐渐凸显出来。
他叫秦波,二十六七岁的样子,是本期学员中理论基础公认最好的一个。据是某中医药大学的高材生,毕业后家里托关系进了市里一家不错的医院,
但他对医院里“西医为主、中医点缀”的氛围极度不满,一心追求“纯中医”的至高境界,才辞了职跑来参加这个孵化计划。
按理,这样的学员应该是尖子生。的确,在理论笔试和最初的经典条文背诵环节,秦波的表现堪称惊艳,引经据典,信手拈来,甚至能指出教材中某些引述的细微出处偏差,让黄彪都暗自点头。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秦波身上带着一种名牌大学毕业生的优越感和对“野路子”出身的本能轻视。尤其是得知张景并非名校毕业,也没有在大医院镀金的经历后,那种质疑几乎写在了脸上。
他的傲慢,在张景的课堂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张景讲课,注重从临床实际病例出发,反向推导回经典理论,强调灵活运用和辨证思维。而秦波则往往执着于条文本身的字眼和后世诸家的注解,时常打断张景,提出一些近乎钻牛角尖的疑问。
“张老师,《伤寒论》第xx条明明‘某某汤主之’,这个病人症状虽然有几分相似,但并没有完全符合条文描述,为什么您就用这个方加减?这是不是有点机械套方?”
“张老师,您刚才用葛根芩连汤治疗那个腹泻的病人,依据是‘太阳阳明合病,必自下利’。但清代名医某某某对此有不同见解,认为需见某某证方可使用,您对此怎么看?”
起初,张景还耐心解答,引导他理解“有是证用是方”的灵活性和临床辨证的复杂性。但秦波往往固守己见,引用的多是后世医家的一家之言,有时甚至脱离临床实际空谈理论,试图在辩论中压过张景一头,以显示自己的“博学”。
课堂气氛开始变得有些微妙。其他学员一开始还觉得秦波厉害,敢和老师争论,但次数多了,也感觉他是在故意挑刺,耽误大家的学习进度。
黄彪的火爆脾气几次差点被点燃,都被张景用眼神按了下去。
桂翠作为班主任,课后找秦波谈过话,委婉地提醒他要尊重课堂纪律,有问题可以课后讨论。秦波表面答应,但一上课,那种挑战的姿态依旧故我。
冲突终于在一次典型的课堂“沙盘推演”中爆发了。
张景虚拟了一个外感后咳嗽迁延不愈、痰白稀量多、背心发凉、舌淡苔白滑、脉沉弦的病例。
“大家分析一下,这个病机是什么?该如何立法处方?”张景问道。
大部分学员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已经能抓住要点,纷纷发言:“应该是外寒未净,内有寒饮。”“没错,太阳表寒可能不明显了,但寒饮内停是肯定的。”“可以用青龙汤加减?”“或者苓甘五味姜辛汤?”
张景点头,正准备深入讲解青龙汤的应用要点和禁忌。
“张老师,我认为不妥!”秦波再次举手,声音响亮,带着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信。
所有饶目光都集中到他身上。
“根据患者的脉象沉弦,并无浮象,且无发热恶寒,表证已解。痰白稀,确属寒象。但《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重点在‘和之’,而非发散。
青龙汤中麻、桂、细辛,发散之力过峻,恐伤肺气,更耗阴液。我认为当用苓桂术甘汤健脾渗湿,温化痰饮,更为稳妥。或者合用二陈汤…”
他侃侃而谈,理论一套一套,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
一些学员露出了困惑的表情,觉得他的好像也对。
张景没有立刻反驳,而是看向其他学员:“有没有不同意见?”
一个平时话不多、来自乡镇卫生院的年轻女学员怯生生地举手:“可是…病人背心发凉,是不是明阳气不通,还有点外寒的影子?而且痰量多,苓桂术甘汤化痰的力量会不会不够?”
“背心发凉完全可以是因为寒饮阻滞,阳气不能布散所致,并非必有表邪!”秦波立刻打断她,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优越感,“至于化痰力量,可加半夏、陈皮…”
课堂变成了他和那个女学员的辩论场,女学员显然不过他,脸涨得通红。
“够了。”张景终于开口,声音不大,却让争论瞬间停止。
他看向秦波,目光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份量:“秦波,你理论功底很好,引经据典也很熟练。但是,你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脱离临床,纸上谈兵。”
秦波一愣,似乎没想到张景会如此直接地批评他,脸上闪过一丝不服。
“你青龙汤发散峻猛,恐伤正气。没错,对于纯里虚寒饮者,确实需慎用。但你看这个病例,”张景指着白板上的症状,“咳嗽是主要矛盾,痰稀量多,明水饮壅盛。
背心发凉,提示局部阳气郁遏不通。脉沉弦,沉主里,弦主饮主痛,亦主气机不畅。这明什么?明寒饮郁闭肺气,需要开门逐寇!需要强有力的辛温发散之品,开泄腠理,温化寒饮,才能使邪有出路!”
他的语气变得犀利起来:“你用苓桂术甘汤加减,健脾利湿没错,但对于这种寒饮郁闭较甚的情况,就像用一碗温吞水去化一块坚冰,力有不逮!或许能吃上十几二十剂慢慢见效,但病人痛苦的时间却被大大延长了!”
“中医治病,讲究兵贵神速,尤其对于邪气实的阶段,该用力时就要果断用力!青龙汤之所以是治疗寒饮咳喘的千古名方,正是因为它能‘开门逐邪’,表里双解。用对了,往往一剂知,二剂已!”
张景顿了顿,看着脸色渐渐变化的秦波,最后掷地有声地问:“你只记得‘当以温药和之’,却忘了《内经》还过‘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高者,因而越之’!
辨证论治,关键在于这个‘辨’字!不是死抠条文,而是要根据临床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甚至敢于突破!明白吗?”
一番话,条分缕析,既肯定了秦波的理论基础,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他脱离临床、机械教条的核心问题。
教室里鸦雀无声。其他学员都听呆了,眼神发亮,只觉得豁然开朗。
秦波张了张嘴,想反驳,却发现自己在对方紧密联系临床的分析面前,那些书本上的理论显得如此苍白无力。他引以为傲的博学,此刻仿佛成了空中楼阁。
他的脸一阵红一阵白,最终,在张景平静却极具穿透力的目光下,有些狼狈地低下了头,第一次没有争辩到底。
“好了,我们继续。”张景没有再穷追猛打,转而开始详细讲解青龙汤的组成、配伍奥秘、加减法和使用禁忌。
这节课,剩下的时间异常安静,只有张景清晰的讲解声和学员们沙沙的记录声。
秦波虽然不再公开挑衅,但紧抿的嘴唇和偶尔闪烁的眼神表明,他并未完全心服。
张景看在眼里,心中了然。他知道,对于这种心高气傲的“刺头”,一次课堂上的理论交锋,不足以让其彻底折服。
唯有真正无可挑剔的临床疗效,才能敲开他那被理论层层包裹的内心。
他需要等待一个机会,一个能让秦波亲眼见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斜的机会。
而这个机会,在中医临床的路上,从来都不会缺少。
喜欢国手:从坐堂中医开始请大家收藏:(m.7yyq.com)国手:从坐堂中医开始七月言情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